“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歌声绕梁,观众对唱。一首《龙船调》掀起了观众热烈互动的高潮,也叩开了民歌背后地区历史文化与民族共同记忆的大门。
长江之歌,民族之魂。4月20日晚,长江民歌汇“山水知音相会湖北”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这是长江民歌汇的首站演出,也是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音乐”主线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邀请长江流域十余省的歌唱家演绎本地区的民歌民谣,分青藏篇、云贵川篇、湘鄂篇、赣皖篇、江浙沪篇五个篇章,以音乐为桨带领听众沿江而下收获一场镜花水月般的江游,体验长江流域各民族地区文化的魂魄与风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演出现场。杨思颖 摄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汇集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人文景观与非物质遗产。长江沿线各地区民歌,集中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的蓬勃朝气与韵味。
音乐会以民乐为链,以民歌为珠,选取长江流域13个省(市)观众广为熟悉的《雪白的鸽子》《阿玛勒霍》《龙船调》等17首民歌,经过重新编配,邀请部分长江流域沿线省市歌唱家和著名歌唱家郁钧剑、吴碧霞等以及中国煤矿文工团歌唱演员同台演唱。通过挖掘长江流域丰富璀璨的民乐资源与人文底蕴,让更多人民领略长江文化的迷人风采。
土家稀奇哥组合演唱。杨思颖 摄
演出现场,一首首家乡的民歌,像一道道流彩,穿梭于舞台,交织出绚丽多姿的音乐画卷。
青藏篇中,《阿玛勒霍》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表达出青藏高原的热情;《雪白的鸽子》灵动嘹亮,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
云贵川篇中,《槐花几时开》通过问答表现少女坠入爱河的伶俐羞涩;《太阳出来喜洋洋》表达重庆人民久居云雾之地对太阳的热爱与期盼。
湘鄂篇中,《龙船调》以高亢婉转的歌声对白描绘出一幅土家族女子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生动画面;《新编浏阳河》婉转悠扬,情感饱满,在传统之上进行符合时代的改编。
赣皖篇中,《斑鸠调》模拟斑鸠、蛤蟆的叫声,展现客家人在辛勤劳动中也不忘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花》黄梅飘香,戏味十足,男女对唱问答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江浙沪篇中,《茉莉花》清新盎然,犹如清风拂面,喜气盎然;《采茶舞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再现江南水乡人民种茶、采茶的喜悦心境。
尾声《长江之歌》演唱。杨思颖 摄
本场音乐会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制作,并与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中乐团联合演出。出品单位中国煤矿文工团在长江流域各省民歌资源调查梳理的基础上,集结了顾问韩子勇,音乐总监、指挥刘湘,导演牧元吉,中国音乐学院张忠平、张天彤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晓龙、施艺等优秀主创,对长江流域民歌进行了筛选和编配。
“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民歌。例如,山歌要隔山来喊唱,听起来就非常嘹亮。相反,水边的民歌就非常柔美。这证明长江流域 13个省份的民歌都是来源于山水,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指出,长江民歌汇的创意初衷是以民乐为链,以民歌为珠,用民乐展现长江流域风土人情、生活风貌,用民歌赞美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徐晋表示,本次长江民歌汇之“汇”字,有三重含义。一方面是体现长江流域各省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此汇聚,另一方面是展现来自四面八方的歌唱家汇集一堂,呈现一场民歌大汇演,最后也是寄寓支流汇聚长江,汇入大海之意。
据悉,长江民歌汇系列演出将在长江沿线省市继续巡演,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丰富的民乐资源,寻觅更多珍贵的民俗文化瑰宝。以民乐的守正创新,服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承担助力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张锐 严德勇 通讯员 李华君)